以下是中国石油近期发布或立项的四项重要标准的详细介绍:一、《钕系丁二烯橡胶》(GB/T 46327-2025)
发布单位:独山子石化主导制定,国家标准委2025年10月5日发布,2026年5月1日实施。
技术内容: 规定了钕系丁二烯橡胶的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、检验规则及标志、包装、运输、贮存等内容。
产品分为门尼黏度45-55和60-70两个牌号,优级品指标包括挥发分≤0.50%、灰分≤0.50%、外观为浅色半透明块状。
行业影响:填补国内高端合成橡胶标准空白,打破国际垄断。目前国内钕系丁二烯橡胶产能约26.5万吨,占全球38%,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。推动轮胎行业升级。该材料可使轮胎滚动阻力降低10%-15%,耐磨性提升20%,已应用于米其林、邓禄普等品牌的高性能子午线轮胎。独山子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生产商(产能28万吨/年,占全国27%),计划通过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新增10万吨稀土顺丁橡胶产能,2026年投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。
二、《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电磁波传输随钻测量系统》(GB/T 46212—2025)
发布单位:工程技术研究院牵头,联合北京石油机械厂、长城钻探等单位制定,2025年发布,2026年3月1日实施。
技术内容:规定了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的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,包括传输速率、探测深度、抗干扰能力等关键指标。核心技术参数:传输速率达10-20bps(常规MWD的10倍),电阻率探测深度1500mm,自然伽马测量精度±5%,工作温度-20℃至150℃。
应用案例:在大庆油田喇萨杏主力区块、吉林油田乾安区块累计完成662口井作业,单井故障率0.32%,节省钻时2997小时,直接经济效益564万元。2024年在古龙页岩油区块创下日进尺1789米的纪录,解决了高含砂、大排量钻井液环境下的信号传输难题。
行业意义:消除行业长期缺乏统一标准的痛点,推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(目前国内市场70%依赖斯伦贝谢、哈里伯顿产品)。提升深层/超深层油气开发效率,例如在4538米深的白垩系储层实现首次油气突破,日产石油13.5吨、天然气4.2万方。
三、《油区地热规模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要求》(行业标准立项)
主导单位: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,2025年10月9日立项,预计2027年实施。
技术内容:国内首个针对油区地热开发的行业标准,涵盖资源评价、井网部署、回灌设计、环保监测等全流程技术规范。核心创新点:1. 整合油藏数值模拟与地热流场分析,优化地热井与油井的协同开发模式。2. 提出“以灌定采”原则,要求回灌率≥90%,并制定地热尾水处理技术指标。3. 规范地热井完井工艺,采用抗腐蚀管材和高效保温技术,降低能耗15%-20%。
实施成效:华北油田已建成供暖能力2621万平方米,年减排二氧化碳157万吨,占其新能源总产能的88%。例如,河间市北部城区地热项目年供热量56万吉焦,覆盖186万平方米,减排4.55万吨二氧化碳。
标准实施后,预计可将油区地热开发成本降低20%-30%,推动华北、胜利等油田的地热资源规模化利用。
四、海洋管道保温领域国家标准(两项立项)
主导单位:管道设计院,2025年通过立项审批,预计2027-2028年实施。
技术内容:国内首套海洋管道及设施湿式保温工程国家标准,参考ISO 12736-1:2023《石油天然气工业 湿式保温系统》,结合南海、东海等海域的高压、低温、强腐蚀环境制定。
核心技术指标:1.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≤0.025W/(m·K),抗压强度≥1.5MPa。2. 系统耐水压≥30MPa,抗冲击载荷≥500J,使用寿命≥30年。3. 引入3D打印预制保温层技术,提高安装精度至±2mm。
应用场景:适用于水深1500米以下的海底油气管道、LNG运输船接驳设施、海上风电基础等。例如,“深海一号”二期项目23口水下气井采用湿式保温系统,最高日产能1500万立方米。
行业价值:填补国内空白,推动聚氨酯弹性体、纳米气凝胶等关键材料国产化(目前90%依赖进口)。
降低深海能源开发成本,预计可使海底管道保温工程费用减少15%-20%,同时支撑“双碳”目标,减少能源输送热损耗30%以上。
上述标准的发布与立项,标志着中国石油在高端化工材料、油气钻采技术、地热开发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。这些标准不仅提升了行业技术规范的统一性和国际竞争力,更通过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

本次新闻撰写人:丁姝涵
时间:2025年10月17日